11月24日,我校化學學院邀請了吉林大學陳飛劍、鄒曉新、南開大學杜亞平三位知名學者做專題報告。三位教授分別圍繞分子篩的合成與性能、稀土電催化材料的設計合成以及PEM電解水低銥催化劑的研究進行深入探討,為與會師生帶來前沿的科研成果和寶貴的學術分享。吉林大學化學學院陳飛劍教授為廣大師生做了題為“三維穩定超大孔分子篩的合成與性能”的報告。分子篩作為一類具有優異水熱穩定性和孔道擇形性的材料,在化工分離、催化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11月13日下午,武漢大學高等研究院沈曉教授應化學學院邀請來我校進行了一場學術報告,本次報告以“有機硅試劑的單電子活化轉化”為主題,得到眾多老師、學生的高度關注和聆聽。有機硅化合物在功能材料、農用化學品和藥物中具有重要的應用。沈曉教授重點介紹了有機硅試劑的單電子活化的研究背景、基本原理和最新研究進展。傳統上,C-Si鍵的活化主要通過雙電子活化模式,依賴于Lewis堿活化等方式生成親核性陰離子,反應性相對單一。然而,...
近日,我校生命科學學院孫偉教授團隊在草地全球變化生態學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團隊利用國際干旱研究網絡(Drought-Net)平臺,分析了全球19個站點在極端干旱處理(百年一遇)下土壤有機碳(SOC)及其組分(顆粒有機碳POC和礦物結合有機碳MAOC)在1至5年內的變化特征,揭示了干旱對SOC及其組分影響的區域依賴性,特別是POC和MAOC在不同干旱條件下的差異化響應。相關成果以“Aridity drives the response of soil total and particulate ...
近日,應我校數學與統計學院邀請,山東大學副校長劉建亞教授做客數苑大講堂,在我校圖書館二樓報告廳為師生做題為“數論中的哲學問題”的學術演講,報告會由數學與統計學院院長冀書關教授主持。包括陸家羲數學物理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學生在內的來自數學與統計學院和物理學院等院系的百余名師生現場聆聽了劉建亞教授的演講。劉建亞教授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數論這門古老的數學分支。數論是研究整數性質的學問,而整數可以分解為素數的乘積,...
近日,我校化學學院朱廣山、邢宏珠教授團隊在新型光催化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該團隊通過控制缺陷工程策略,在金屬有機框架化合物UiO-66-NH2內負載Cu單原子催化活性中心,合成新型單原子光催化材料CuSAs@PCN@UiO。該三元復合催化劑可高效轉化CO2為甲醇燃料。相關成果以“Confinement Synthesis of Atomic Copper-Anchored Polymeric Carbon Nitride in Crystalline UiO-66-NH2 for High-Performance CO2-to-CH3OH Photocatalysis”...
10月1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地球系統數值預報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氣象局首批氣象杰出人才、首批國家級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全國先進工作者、國家重點領域科技創新團隊負責人沈學順院士應邀蒞臨我校地理科學學院,為廣大師生帶來了一場關于“人工智能給天氣預報帶來新機遇”的學術報告。學院黨委書記卜兆君、院長白娥、吳正方教授、副院長杜海波等近百名師生參加了本次活動,活動由杜海波主持。 報告內容從當前我國天氣監測情況和預報準確度和天氣預報瓶頸問題,...
為助力東北師范大學有機化學學科的高質量發展,弘揚科學精神,增強師生創新意識,“東師有機合成前沿交叉論壇”于2024年9月22日在本部校區惟真樓219會議室成功舉辦。此次學術論壇匯聚了多位國內知名有機化學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校內外師生,場面熱烈、學術氛圍濃厚。會議邀請北京大學張文雄教授,武漢大學陰國印教授,東華大學儲玲玲教授,華中科技大學鐘芳銳教授,浙江大學陸展教授,華中科技大學袁偉明教授和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陶友華研究員,...
近日,我校生命科學學院分子表觀遺傳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與華中農業大學、美國普度大學的相關實驗室合作,在表觀遺傳機制調控大豆農藝性狀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人員揭示了non-CG DNA 甲基化對大豆生長發育過程的調控作用,為通過表觀遺傳操控提升大豆的產量和營養價值提供了新思路(圖1)。 圖1:Gmcmt突變體促進大豆光合作用和固氮效率的模式圖相關研究成果以“Non-CG DNA hypomethylation promotes photosynthesis and nitrogen ...
近日,我校物理學院邵曉強教授受邀撰寫關于里德堡超原子研究的綜述性成果。該成果專注于里德堡超原子的概念,特別強調它們作為原子與光子之間量子接口的作用。里德堡超原子是通過集體激發態形成的,其中多個原子表現出類似單個二能級原子的特性。這種集體行為不僅增強了量子態的相干性和可控性,還賦予接口新的電磁特性,使得在量子層面上實現光子-光子相互作用的操控成為可能。相關成果以“Rydberg superatoms: An artificial quantum ...
我校環境學院張繼權教授環境/災害風險綜合評價與安全協同防控團隊在利用衛星遙感指標估算植被蒸散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本研究提出一種新的植被蒸散的估算模型,模型基于NIRvP(近紅外反射率指數NIRv與光合有效輻射PAR的乘積),采用隨機森林方法實現潛在蒸散(ETo)和實際蒸散(ET)的估算,獲得0.05°分辨率的中國ETo以及美國和歐洲的ET。該成果以“NIRvP在估算蒸散量方面的潛力”為題,發表于遙感領域國際頂級期刊《Remote Sens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