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興,現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24年9月被學校授予2023-2024學年(第九屆)“教學優秀獎”榮譽稱號。
張洪興老師是1990年從沂蒙山區考到東北師大的,他有時說自己是“闖關東”來的,很多年以后他還能想起當年擠火車時的情景。大學畢業后,張老師教過高中語文,當過文字秘書,干過行政事務,但最終還是走到了大學講臺上,勤懇地教書。他有過十幾次一天上10節課的經歷,晚上下課時連腳都不想挪動。他回想時常說,那時還年輕,應該多干點兒。
張老師中小學時,除了教材外沒看過幾本書。初中時,偶然在一張廢報紙上讀到了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感覺寫得太好了,讀了幾遍,背了下來,幾十年后都還記得非常熟練。他常常感慨,年輕人的記憶力真是好啊!張老師給本科生上課時提倡背誦,并且親自檢查背誦情況,聽到學生們背完《離騷》《大學》《中庸》《老子》甚至《論語》之后,總是大加贊賞。他檢查學生背誦的時間甚至比上課的時間還要多,卻沒有一節課時的報酬,但他樂此不疲。張老師總是強調,年輕人記憶力好的時候,要盡可能地多背誦一些經典。他說,這就是熏陶,這就是潛移默化,這就是人格養成!
張老師主要給大一本科生上課,常以“過來人”的身份,強調語文核心素養的問題。他說,核心素養是通過大量閱讀、寫作養成的,而閱讀是一種習慣,寫作亦是一種習慣,這些是百度搜索、電子游戲無法給予的;一定要去讀經典,經典是經過千百年沉淀下來的,是經過無數人學習、檢視過的,而快餐文化、網絡文學大都只是消遣,并不能真正提高語文的能力與水平。張老師講《史記》的時候,總是要求學生們去讀七十列傳,去體悟中國先人們的悲歡離合。要從生命中去感悟生命啊——他總是有些感慨。
現在,張老師已經是老張老師了,但他依然站在講臺上,關注著一張張年輕的臉龐,期待著他們健康成長。
教學理念:
以生為本,以人為本
理念解讀: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上課并努力上好課是天職,應因材施教,以生為本,針對學生特點確定教學內容,在各教學環節認真負責,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作為人文學科教師,講授知識應與培養人格并重,以人為本,通過國學經典、文學作品的熏陶,努力讓學生成為有道德的人。
教學優秀獎,用于表彰在我校工作5年以上、積極承擔本科教學任務、積極擔任本科生指導教師、積極參與教育教學改革與建設工作,并取得重要成果的優秀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