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 者:劉校長,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又恰逢我校七十周年校慶,學校為什么要在這個重要的時刻提出“創造的教育”理念?
劉益春: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又將“創新”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而提出,新修訂的《高等教育法》也將創新精神的培養作為高校人才培養規格而明確提出,這些都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指明了方向和路徑。創新已成為推動我們國家和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我校建立七十周年,我們在“尊重的教育”基礎上,承典塑新,力行致遠,提出“創造的教育”理念,既是對國家政策的積極響應,同時也希望以此來進一步彰顯新時期學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和特色,加快世界一流師范大學建設進程。
記 者:“創造的教育”是如何體現高校人才培養規律的?又借鑒了哪些教育思想呢?
劉益春:人才培養作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務,其根本就是要培養人的能力,這種能力既包括對知識學習的接受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包括以此為基礎培養出的、更高級的能力——創造的能力。當然,前者是基礎,是保障。而“創造的教育”正是培育創新人才的本質要求。哲學家懷特海曾說,“教育如果不以激發首創精神開始,不以促進這種精神而結束,那必然是錯誤的教育。”“創造的教育”理念正是體現了這樣的培養目標和要求。教育主體和教育環境是構成教育活動的主要要素,并可以根據不同主體責任和義務的差異,將教育實踐分為“教”和“學”兩種活動。“創造的教育”理念主要從教育者、學習者和環境這三個基本要素出發,通過“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環境如何營造”來詮釋人才培養的基本規律。
記 者:“創造的教育”理念有著怎樣的豐富內涵,需要從哪些方面去貫徹落實呢?
劉益春:“創造的教育”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并不斷發展的教育理念。這里更多的是從辦學實踐的角度談談個人的一些看法。我認為“創造的教育”主要有三個方面、六項基本內涵:
第一方面內容,“教師應該如何教”?!皠撛斓慕逃崩砟钕碌慕處煈瓿捎蓚鹘y的知識傳授者向現代的學習引導者的轉變。
——倡導注重過程的探究教育。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認為,“我們教一門科目,并不希望學生成為該科目的一個小型圖書館,而是要他們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學習是一種過程,而不是結果。”“創造的教育”正是要以知識積累為基礎,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突出教育的過程屬性,改變傳統“重演繹輕歸納”的教育模式,使教育過程由知識形態向教育形態轉化,將結果教育轉化為以問題驅動的過程教育,更加重視對學生的引導和啟發。
——激發基于興趣的內生動力。正所謂“學不至于樂,不可謂之學”。興趣是創新的源動力,能夠有效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激勵學生的創新精神。“創造的教育”要求通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變被動為主動,增強學生不斷創新的內生動力。這種內生動力不是源于形勢或環境所迫,也不是源于家長和老師的硬性要求,而是來源于學生真實的想法和興趣。
第二方面內容,“學生應該如何學”?!皠撛斓慕逃崩砟钕碌膶W習者應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永葆追求卓越、不甘現狀的意志品質。
——養成批判反思的思維習慣。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只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巧問題。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看舊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薄皠撛斓慕逃毙枰獙W生具有批判、反思的思維習慣,拒絕學生對權威的依賴和盲從,反對對知識囫圇吞棗式的接受。學生應該學會自主學習,主動思考,發現并提出問題,進而實現知識的創新和重構。
——樹立卓越擔當的人生品格。創新對于國家和民族來說是世代相傳的使命,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更是畢生的事業。如何能夠永葆創新精神,讓創新的動力源源不絕,那就需要我們的學生在問題面前,敢于突破、敢于擔當,永遠不滿足于現狀,不止步于已有的成績,具有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人生品格,使之成為創新精神的思想引領和不竭動力。
第三方面內容,“環境應該如何營造”?!皠撛斓慕逃崩砟钕碌慕逃h境應該是自由平等的、和諧開放的,能夠給予教育者和學習者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機會。
——構建協同開放的育人模式。創新需要在開放的環境中實現。這種開放應體現在信息的開放性、交往的開放性、文化的開放性等方面。“創造的教育”提倡將創造性思維和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教育和生活的全過程,為學生提供開放的時間和空間、開放的思維和視野,營造多主體協同育人的環境氛圍,為創造力的培養搭建廣闊的平臺,提供豐富的資源。
——凝鑄張揚個性的校園文化。個性是避免循規蹈矩、隨波逐流的關鍵,也是展現自我、彰顯特色的核心要素?!皠撛斓慕逃毙枰⒑屯晟片F代大學制度體系,凝鑄能夠綻放師生個性、激發師生創造力的寬松自由、兼容并包的校園文化,賦予基層學術組織和師生更多的權力和自由,讓大學真正回歸學生中心、學術本位,讓師生敢于創造、善于創造、樂于創造。
記 者:“創造的教育”理念與“尊重的教育”理念二者是一種怎樣的關系?
劉益春:21世紀初,我國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領域仍舊盛行“灌輸加棍棒”的模式,嚴重缺乏對受教育者的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抹煞。對此,學校提出了“尊重的教育”理念,并成為我校多年來踐行并引領教師教育發展的文化品牌。隨著教育形勢與環境的發展,我校與時俱進地提出“創造的教育”,是對學校教育理念的發展和完善。
“創造的教育”與“尊重的教育”是一脈相承的有機整體,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首先,“尊重的教育”是“創造的教育”的基礎和前提?!白鹬氐慕逃睆娬{對教育規律和人本身的尊重,側重于對已有存在的尊重和繼承;而“創造的教育”則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上,強調對現存知識和技術的創新和發展。其次,“創造的教育”是“尊重的教育”的發展目標和實踐價值?!白鹬氐慕逃备嗟捏w現為一種態度取向,而“創造的教育”則更加強調人才培養的目標和方向,體現出了教育的實踐價值。沒有“尊重”的基礎,空談“創造”,會使教育成為脫離實際的臆想;沒有“創造”的引領,只談“尊重”,則會使教育脫離時代的要求,影響教育發展和進步。
記 者:作為一所師范大學,我們提出的“創造的教育”理念是如何彰顯學校辦學特色的?
劉益春:教育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基,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教師的創造精神和能力,直接影響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作為國立師范大學,我校應堅持走大眾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之路。我們希望培養的畢業生是具有教育家素養的優秀教師,他們能夠因材施教,挖掘學生潛能,幫助學生養成批判反思的意識和習慣。而希望畢業生成為這樣的教師,我們師范大學的教師首先要具備這樣的能力和素質。所以,師范大學面對的是“兩代教師”,塑造的是“兩代師表”,在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鏈條中,如果說教師居于基礎地位,那么教師教育居于基礎之基礎地位。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教育是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皠撛斓慕逃崩砟钣晌覀儙煼洞髮W提出并踐行,意義更為重大而深遠。
“創造的教育”理念盡管提出在今日,但體現在東師辦學的各個歷史階段。從開創中國高師函授教育到走“長白山之路”,到實施“優師工程”,再到開創“U-G-S”人才培養模式,我們的這些新突破、新舉措、新作為無一不彰顯著我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借70年校慶之機回顧歷史、總結經驗十分必要。面向未來,我相信“創造的教育”理念的提出和踐行會更加彰顯學?!盀榛A教育服務”的辦學特色,會更加體現作為國立師范大學的使命擔當。
新時期,在國家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大背景下,學校再次緊扣國家發展脈搏,適應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尤其是基礎教育對創新型教師的需要而提出“創造的教育”理念,目的不僅要“承典”,更要“塑新”,不僅要“力行”,更要“致遠”。希望全校師生能夠認真踐行并不斷完善這一教育理念,為我校建設世界一流師范大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文轉自《東北師大報》1309期1版)